中医基础:血

【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的而富有营养和具有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脉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如因某种原因,血液在脉中运行迟缓涩滞,停积不行则成瘀血。若因外伤等原因,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则变为瘀血。离经之血及瘀血均失去了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它们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气化过程,而得以化生为血液。

(一)化生之源

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灵枢·决气》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是说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其中包含化为营气的精专物质和有用的津液,二者进入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

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由于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而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如《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二)相关脏腑功能

血液的化生是在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完成的,其中,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

1.脾胃 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因此,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水谷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如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2.心肺 心肺在血液的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水谷精微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提出“心生血”。《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肺脉化生血液流向全身,故在十二经脉中指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始于中焦,并为脉诊寸口的原理奠定了基础。临床中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也源于此。

3.肝 肝对生血过程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肝能疏泄气机,调节脾胃,促进血液所需的营气和津液的顺利化生;二是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调节脏腑血量以促使脏腑生血功能活跃;三是配合肾精化血,因为“精血同源”。

4.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元对全身脏腑功能均有激发和推动作用。肾中精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同时肾精充足,元气旺盛,肾气充沛,也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血液的化生。如若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则往往导致血液生成亏少。因此,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方法,增强肾精及肾气的作用,促进脾胃的功能及精血之间的互生互化。


【血的运行】


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不已,流布全身,才能保证其营养全身生理功能的发挥。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血液充盈,寒温适度;二是脉管通畅完好;三是心肺肝脾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心脏功能尤为重要。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血属阴而主静,血的运行需要推行的动力,这种动力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温煦作用。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气血》说:“血非气不运。”若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减弱,则可见血运迟缓、四肢发凉;但若只有阳气的推动、温煦作用的促进而无阴气的宁静、凉润作用的调控,血液的流动必见过速,脉流薄疾。血运行于脉道之中,而不致逸出脉外,需要得到一定的控摄,这种控摄主要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清代沈目南《金匮要略编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因此,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温煦与凉润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血行脉中,脉为“血府”。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血液的质量,包括清浊及黏稠状态,都可影响血液自身的运行。若血液中痰浊较多,或血液黏稠,可致血行不畅而瘀滞。

此外,寒、热病邪直接影响血液运行。寒易致血凝,热易致血结。阳邪侵入机体,或内生火热,可发生阳热亢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推动血行力量太过.血液妄行,或脉道受到损伤,则易使血逸脉外而出血。阴邪侵袭,或寒从中生,也可发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阴盛则脉道涩滞不利,易使血行缓慢,甚至出现瘀血。

(二)相关脏腑功能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气的充足与推动功能的正常与否在血液循行中起着主导作用。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肺气宣发与肃降,调节全身的气机,随着气的升降而推动血液运行至全身。尤其是宗气贯心脉而行血气的功能,更突出了肺气在血行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道中循环的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肝藏血的功能也可以防止血逸脉外,避免出血的发生。

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心、肝、脾、肺等脏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其中任何一脏的生理功能失调,都可以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例如,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以形成血瘀;肺气不足,宣降失司也可以导致血瘀;脾气虚弱,统摄无力,可以产生多种出血病证;肝失疏泄,肝气上逆可致出血,抑郁不畅可致瘀血等。


【血的功能】


血主要具有濡养、化神和运载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濡养

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对全身各腑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素问·五藏生成》具体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的濡养作用,较明显地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血量充盈,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如若血量亏少,则可能出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失灵等。

(二)化神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调和的前提下,其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出现血液亏耗,血行异常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如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等。

(三)运载

血还是运输清气和水谷精微的载体,也是转运组织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气浊物的通道,还是传递体内各种信息的载体。所谓“血能载气”。如果血的运载功能失职,则会发生一系列的病变,如水肿、贫血等症。

总之,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景岳全书·血证》中说:“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而百骸表里之属,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这是对血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较全面概括。

Tags: 
alert icon
声明:
本站内容除特别署名外均整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站内信息不一定准确、全面或最新。网站内容不应成为诊断或治疗疾病的最终依据。我爱中药网提醒您,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Ad Here!

ad

发展中医药是历史的选择

By:admin

什么是八纲辨证

By:admin

中医基础:气

By:admin

《黄帝内经》

By:admin

中医学之“阴阳”

By: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