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常用的液体辅料

中药炮制应用辅料的历史非常久远,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开始应用,反映了临床用药的灵活性,提示了药性与辅料之间的联系密切。由于辅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中药在临床上应用的灵活性。由于辅料品种不同,更由于各种辅料性能和作用不同,在炮制药材时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辅料是除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它必须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起反应,不影响主药的释放、吸收和含量测定。而炮制辅料的概念与上不同,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影响主药理化性质等作用。

目前常用的辅料种类比较多,总的分为二大类: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

一、 液体辅料

1.酒 传统名称有:酿、盎、醇、醨、酎、醴、醅、醑、醍、清酒、美酒、粳酒、有灰酒、无灰酒等。

当前,用以制药的有黄酒、白酒两大类,主要成分为乙醇、酯类、酸类等物质。

黄酒为米、麦、黍等用曲酿制而成,含乙醇15%~20%,相对密度约0.98,尚含糖类、酯类、氨基酸、矿物质等。一般为棕黄色透明液体,气味醇香特异。

白酒为米、麦、黍、山芋、高粱等和曲酿制经蒸馏而成,含乙醇50%~70%,相对密度0.82~0.92,尚含酸类、酯类、醛类等成分。一般为无色澄明液体,气味醇香特异,而有较强的刺激性。

古代用于炮制的酒为黄酒,古称清酒、米酒。白酒又称烧酒,至元代始有应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并强调制药用的酒应为无灰酒,即制造时不加石灰的酒。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如生物碱及盐类、甙类、鞣质、苦味质、有机酸、挥发油、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叶绿素、叶黄素)等皆易溶于酒中。此外,还能提高某些无机成分的溶解度,如酒可以和植物体内的一些无机成分(MgCl2、CaCl2等)形成结晶状的分子化合物,称结晶醇(MgCl2?6 CH3OH;CaCl2?4C2H5OH),结晶醇易溶于水,故可提高其溶解度。药物经酒制后,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疗效。动物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成分,酒制时它能随酒挥发而除去,酒有酯类等醇香物质,可以矫味矫臭。浸药多用白酒,炙药用黄酒。

酒应透明,无沉淀或杂质,具有酒特有的芳香气和味,不应有发酵、酸败、异味,含醇量应符合标示浓度,甲醇量不得超过0.04g/100ml,二氧化硫或残留量≤0.05g/kg,黄曲霉素B1≤5μg/kg,细菌数黄酒≤50个/ml,大肠菌群≤3个/100ml。

酒多用作炙、蒸、煮等辅料,常用酒制的药物有黄芩、大黄、白芍、白花蛇、当归,常山等。

2.醋 古称酢、醯、苦酒,习称米醋。传统的酒多为甜酒,浊酒,由于含醇浓度低,易酸败成醋,具有苦味,故醋又称苦酒。醋有米醋、麦醋、曲醋、化学醋等多种,制药用醋应如《本草纲目》中指出的“惟米醋二、三年者入药。”现行,炮制用醋为食用醋(米醋或其他发酵醋),化学合成品(醋精)不能使用。醋存放时间越长越好,称为“陈醋”。

醋是以米、麦、高粱、以及酒糟等酿制而成。主要成分为醋酸,约占4%~6%,尚有维生素、灰分、琥珀酸、草酸、山梨糖等。

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同时,醋具酸性,能使药物中所含有的游离生物碱等成分结合成盐,增强溶解度而易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醋具有杀菌防腐作用,它能在30分钟内杀死化脓性葡萄球菌、沙门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噬盐性菌等。醋能使大戟、芫花等毒性降低而有解毒作用。醋能和具腥膻气味的三甲胺类结合成盐而无臭气,故可除去药物的腥膻气味。

醋应澄明,不浑浊,无浮悬物及沉淀物,无霉花浮膜,无“醋鳗”、“醋虱”,具醋特异气味,无其他不良气味与异味。不得检出游离酸,防止用硫酸、硝酸、盐酸等矿酸来制造食醋。总酸量不得低于3.5%。

醋多用作炙、蒸、煮等辅料,常以醋制的药物有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柴胡、莪术、香附等。

3.蜂蜜 为蜜蜂采集花粉酿制而成,品种比较复杂,以枣花蜜、山白蜜、荔枝蜜等质量为佳,荞麦蜜色深有异臭质差。蜂蜜因蜂种、蜜源、环境等不同,其化学组成差异较大。主要的成分为果糖、葡萄糖,两者约占蜂蜜的70%,尚含少量蔗糖、麦芽糖、矿物质、蜡质、含氧化合物、酶类、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

蜂蜜的色泽、香气差异决定于生蜜的花粉来源,可借助显微镜观察花粉类的形状进行鉴定。蜂蜜的品种是根据地区、季节、采集的花粉来源分为山白蜜、枣花蜜、刺槐蜜、菜花蜜、养麦蜜、荆花蜜、桉树蜜等。除非经过特殊训练的蜂能采得专门的蜂蜜外,一般多为混合蜜。但应注意,采自石楠科植物或杜鹃花、乌头花、夹竹桃花、光柄山月桂花、山海棠花、雷公藤花等有毒植物花粉的蜜是有毒的,服后有昏睡、恶心和腹痛等症状,也有中毒死亡的报道。中毒多数来自有毒植物的花粉、肉毒孢子体。据报道,1-萘基-甲基甲氨酸酯也是蜂蜜种的毒性成分。

蜂蜜生则性凉,熟则性温,故能补中;以其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痛;气味香甜,故能矫味矫臭;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气,故十二脏腑之病,无不宜之,因而认为蜂蜜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中药炮制常用的是炼蜜,即将生蜜加适量水煮沸,滤过,去沫及杂质,浓缩而成。

用炼蜜炮制药物,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或起解毒、缓和药物作用、矫味矫臭等作用。

蜂蜜春夏易发酵,易起泡沫而溢出或挤破容器,可加少许生姜片,盖严盖子能起一定的预防作用,应贮存在5~10℃干燥通风处,防止发酵。蜂蜜易吸附外界气味,不宜存放在有腥臭气源附近,以免污染。

用金属容器贮藏蜂蜜是有危险的,因为铁与蜂蜜中的糖类化合物化合,锌与蜂蜜中的有机酸作用而生成有毒物质。锌能溶于酸性溶液中,如有机酸中的柠檬酸、醋酸等对锌的溶解度相当大。若在锌容器内贮存蜂蜜,锌与蜂蜜中的有机酸生成有机酸盐,食后便发生锌中毒。实验证明,自来水在镀锌铁器中放置17小时,含锌量为5mg,24小时为21mg,贮存的时间越长,含酸量越高,锌的溶解量越多,中毒危险性越大,儿童对锌盐较敏感,更容易发生中毒。

蜂蜜应是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气芳香,味极甜,不得有不良的异味。室温(25℃)相对密度应在1.349以上(Be0不低于38℃)。不得有淀粉和糊精。水分不得超过25%,蔗糖不得超过8%,如果超过限量说明蜂蜜是经过饲食蔗糖的产品,或掺入蔗糖的产品。还原糖不得少于64.0%。

常用蜂蜜炮制的药物有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等。

4.食盐水 为食盐的结晶体,加适量的水溶化,经过滤过而得的澄明液体。主含氯化钠,尚含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等。

食盐性味咸寒,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药物经食盐水制后,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的作用。

食盐应为白色,味咸,无可见的外来杂物,无苦味、涩味,无异臭。氯化钠含量≥96%,硫酸盐(以SO42-计)≤2%,镁≤2%,钡≤20mg/kg,氟≤5mg/kg,砷≤0.5mg/kg,铅≤1mg/kg。

常以食盐水制的药物有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等。

5.生姜汁 取姜科植物鲜姜的根茎,经捣碎取汁;或用干姜,加适量水共煎去渣而得的黄白色液体。姜汁有香气,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姜辣素(姜烯酮、姜酮、姜萜酮混合物),另外尚含有多种氨基酸,淀粉及树脂状物。

生姜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药物经姜汁制后能抑制其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常以姜汁制的药物有竹茹、草果、半夏、黄连、厚朴等。

6.甘草汁 取甘草饮片水煎去渣而得的黄棕色至深棕色的液体。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甜素及甘草甙,还原糖,淀粉及胶类物质等。

甘草性味甘、平。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去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药物经甘草汁制后能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解毒”的记载。实验证明,甘草对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物中毒及细菌毒素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如能解苦楝皮、丁公藤、山豆根的毒;对抗癌药喜树碱、农吉利有解毒增效作用;能解毒覃中毒;还能降低链霉素、呋喃坦啶的毒副作用。解毒的机理认为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酸,能和有羟基或羟基的毒物生成在体内不易吸收的产物,分解物从尿中排出;甘草甜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从实验结果看来,甘草酸解毒作用比单纯的葡萄糖醛酸强,因此可能是上述几方面的综合作用。甘草皂甙系表面活性剂,甘草浸出液,振摇之后产生稳定的泡沫,减低表面张力,能增加其他不溶水物质的溶解度,中医处方中常用甘草为药引,调和诸药,在炮制和煎煮过程中起到增溶的作用。

常以甘草汁制的药物有远志、半夏、吴茱萸等。

7.黑豆汁 为大豆的黑色种子,加适量水煮熬去渣而得的黑色混浊液体。黑豆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色素、淀粉等物质。

黑豆性味甘、平。能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药物经黑豆汁制后能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等。常以黑豆汁制的药物有何首乌等。

8.米泔水 为淘米时第二次滤出之灰白色浑浊液体,其中含少量淀粉和维生素等,有称“米二泔”的。因易酸败发酵,应临用时收集。

米泔水性味甘、凉,无毒。能益气,除烦,止渴,解毒。对油脂有吸附作用,常用来浸泡含油质较多的药物,以除去部分油质,降低药物辛燥之性,增强补脾和中的作用。常以米泔水制的药物有苍术、白术等。

目前因米泔水不易收集,大生产也有用2kg米粉加水100kg,充分搅拌代替米泔水用。

9.胆汁 系牛、猪、羊的新鲜胆汁,为绿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粘性,有特异腥臭气,主要成分为胆酸钠、胆色素、粘蛋白、脂类及无机盐类等。

胆汁性味苦,大寒。能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与药物共制后,能降低药物的毒性,燥性,增强疗效。主要用于制备胆南星。

10.麻油 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干燥成熟种子经冷压或热压所得的油脂,主要成分为亚油酸甘油脂、芝麻素等。

麻油性味甘,微寒。能清热,润燥,生肌。因沸点较高,常用作炮制坚硬或有毒药物,使之酥脆,降低毒性。凡混入杂质或酸败者不可用。常以麻油制的药物有马钱子、地龙、豹骨等。

其他的液体辅料还有吴茱萸汁、萝卜汁、油脂油、鳖血、石灰水等。根据临床需要而选用。

Tags:
alert icon
声明:
本站内容除特别署名外均整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站内信息不一定准确、全面或最新。网站内容不应成为诊断或治疗疾病的最终依据。我爱中药网提醒您,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relate
相关文章列表
    无相关信息

Ad Here!

ad

发展中医药是历史的选择

By:admin

什么是八纲辨证

By:admin

中医基础:气

By:admin

《黄帝内经》

By:admin

中医学之“阴阳”

By: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