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药药理作用归类

由于中药药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临床工作的深入,也促进了植化工作分离与提取的研究,以及制剂的改革;同时临床疗效的验证,也增加了药理研究的信心。由于植化分离提取和药理研究密切配合。特别是中药研究和中医理论密切结合,能更快地出成果。 

近年来,已用药理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对中医治则的研究工作。如活血祛瘀、扶正培本、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把有关中药及按中医理论组合的复方,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学术报告会,中药研究论文数量日益增多,内容质量亦逐步提高。但中药药理研究同中药发展的历史相比,时间还很短,成就还是初步的,中药药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距离全面阐明中药药效作用原理及其体内过程,还存在很大差距。尚有待今后的研究和发展。 

现将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按药理作用分类如下,供大家参考: 

(1)主要用于抗感染的药物: 

单味药:黄连、黄柏、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等; 

复方:银翘解毒丸、黄连解毒汤等。 

(2)抗寄生虫病药: 

驱肠虫药:槟榔、苦楝皮、使君子、南瓜子、石榴皮、鹤草芽; 

抗阿米巴药:白头翁、鸦胆子等; 

抗疟药:常山、甜茶、青篙等; 

抗滴虫药:苦参、蛇床子等。 

(3)抗肿瘤药: 

(4)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有全身麻醉作用:洋金花; 

有镇痛作用:延胡索、祖师麻、徐长卿; 

有镇静、催眠作用:酸枣仁、夜交藤; 

有抗惊厥作用:天麻、牛黄等单味药和复方柴胡桂枝汤; 

有解热作用:柴胡、黄芩、葛根等及安宫牛黄九; 

有中枢兴奋作用:马钱子、五味子等。 

(5)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 

有局部麻醉作用:草乌、蟾酥、细辛等; 

主要显示骨骼肌松弛作用:八角枫、锡生藤、轮环藤等。 

(6)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强心药:黄花夹竹桃(包括成分黄夹甙)、铃兰(包括铃兰毒甙)、附子(包括去甲乌药碱)与福寿草等单味药以及生脉散、人参四逆汤等复方; 

抗冠心病心绞痛药:丹参(包括丹参素)、川芎(包括川芎嗪)、赤芍、红花、桑寄生、益母草以及复方冠心2号方、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抗心律不齐药:苦参、常山、灵芝、槲寄生等; 

降血压药:杜仲、野菊花、臭梧桐、夏枯草、猪毛菜、罗布麻等, 

升高血压抗休克药:枳实(包括其成分对羟弗林、N-甲基酪胺)、青皮等单味药及参附汤、生脉液、参麦注射液等。 

(7)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有桔梗、艾叶、芸香草、矮地茶、满山红、金龙胆草等单味药及复方小青龙汤、复方灵芝等。 

(8)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有山渣、麦芽、枳实、陈皮、佛手、乌药、鸡内金、吴茱萸等单味药及复方甘楞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还有重点作用于肝胆系统的茵陈蒿汤、茵陈胆道汤、胆道排石汤、复方大柴胡汤及清胰汤等。 

(9)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 

有木通、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等单味药及五苓散、排石汤等复方。 

(10)具有子宫兴奋作用及抗生育作用的药物: 

有当归、红花、牛膝、蒲黄、益母草等单味药及具有抗孕激素活性的莪术复方。 此外,还有能终止妊娠的姜黄及抗生育药棉子提取物棉酚等。 

(11)主要具有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药物: 

有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海藻、昆布、黄药子及对实验性甲状腺肿有一定作用的甲瘤丸; 

有显示降血糖作用的地黄、知母、山萸肉、地骨皮等单味药及玉泉丸、玉女煎、八味丸等复方。

(12)主要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生血药:阿胶、当归、女贞子、鸡血藤等; 

止血药:三七、槐花、白及、小蓟、茜草、花生衣、侧柏叶、仙鹤草等单味药及云南白药、庐山止血粉、三七伤药片等复方; 

降血脂:山碴、灵芝、泽泻、虎杖、决明子、何首乌等单味药及三黄泻心片、灵甙片等复方; 

升高白细胞:人参、刺五加、千金藤等。 

(13)能影响兔疫功能的药物: 

促进免疫功能: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灵芝、女贞子等单味药及龟龄集(酒及散)、复方灵芝、犀黄丸、参杞冲剂、玉屏风散等复方; 

抑制免疫功能:大蒜、花椒、漏芦等。 

(14)具有强壮作用的药物: 

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灵芝、枸杞、麦冬、淫羊藿,蜂皇浆、冬虫夏草等单味药及龟龄集、四君子汤等复方。 

(15)外用药物: 

明矾、补骨脂等外用药及一些具有抗真菌作用的单味药以及外用消痔灵等复方。 

Tags:
alert icon
声明:
本站内容除特别署名外均整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站内信息不一定准确、全面或最新。网站内容不应成为诊断或治疗疾病的最终依据。我爱中药网提醒您,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relate
相关文章列表
    无相关信息

Ad Here!

ad

发展中医药是历史的选择

By:admin

什么是八纲辨证

By:admin

中医基础:气

By:admin

《黄帝内经》

By:admin

中医学之“阴阳”

By: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