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的发展

天然药源

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从北部寒冷的黑龙江,到南部炎热的南海诸岛,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从高山到平原,从陆地到江河湖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中药天然资源,其种类之多,藏量之大,为世界之冠。丰富的天然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许多著名的药材,都是采自野生的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天然矿石。许多药材由于天时、地利的生长条件和多年来劳动人民精心培植,优质而高产,有道地药材之称,如四川产的黄连、附子,云南的三七,甘肃的当归,青海的大黄,宁夏的枸杞子,内蒙古的黄芪,吉林的人参,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金银花,江苏的薄荷,安徽的牡丹皮,浙江的浙贝母,福建的泽泻,广西的蛤蚧等都是历史悠久的,全国著名的常用地道中药,有的在世界上也有盛名。

新发现的野生药材资源

通过全国各省区的调查研究,已摸清了多数中药品种和分布情况,发现了很多以往并未利用而依靠进口的野生药材资源,如胡黄连、马钱子、安息香、诃子、阿魏、沉香、降香等。其中发现了不少类同品或具有相似有效成分的资源植物,如发现中药柴胡属植物我国有 20余种,其根多数(大叶柴胡除外)可以入药。有的种的挥发油组成也与北柴胡十分相似,这为柴胡优质品种的寻找提供了条件。类似上述开发研究的资源品种,还有丹参、细辛等40多类之多,及类似课题的完成,对常用中药材的资源开发和优质品的发现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野生药材变为规模化种植和家养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用量成倍增长,国外的需求量也很大,许多品种单靠野生品种供应远不能满足医疗的需要,因此逐步地变野生药材为规模化种植和家养,是从根本上解决药材生产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扩大和新建了不少地区药材生产基地。许多著名道地药材产区扩大了栽培面积,如甘肃岷县的当归、四川江油县的附子、石柱县的黄连、河南沁阳县的地黄、吉林抚松县的人参、广东阳春县的砂仁、广西靖西县的八角茴香、江苏太仓县的薄荷等,每年能为国家提供大量商品药材。当前我国家种药材的播种面积近33万公顷,产量约2.5亿kg,家种家养的大宗中药材约有180种,除原来的栽培地外,许多品种发展了新基地,如三七引种到河南,山西党参引种到甘肃,新疆贝母引种到河北,东北关防风引种到四川等。野生变家种的药材约有100种,如川贝母、龙胆草、柴胡、黄芩、五味子、半夏、栝楼、续断、丹参、太子参、茯苓、石斛、独活、天麻等。特别是天麻,由人工无性繁殖,产量取得了巨大发展,仅汉中地区年收购栽培的商品天麻达20万kg,占全国产量的l/4。野生动物的驯化家养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如蛤蚧、蛤士蟆、金钱白花蛇、梅花鹿、全蝎、三角帆蚌、海马、熊等。一批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开辟了获取动物药材的新途径,如从活麝香囊中取麝香,从牛胆中人工培育天然牛黄、从活熊胆中取胆汁等都应用在当前的药材生产中。过去靠进口的药材,有些已在国内引种成功,如西洋参、马钱子、大风子、檀香、儿茶、西红花、丁香、白蔻、肉豆蔻、胖大海等。西洋参在北京、陕西、吉林、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福建等省开展了引种试验,目前全国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000多亩,有大量商品投入市场。

中药材生产和科研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使中药材的生产和科研的深度及广度发展很快,主要表现在仓储养护技术、良种选育、药材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如地黄采用组织培养新技术进行茎尖脱毒,育出无病毒植株,利用叶片无性变异及胚珠培养成功得到“茎尖16号”等地黄新品系,并应用于生产,使地黄产量提高2~3倍。又如通过对西红花的生理生态研究和物候观察,取得“大球茎不变小,小球茎增大”的效果。还创建了快速干燥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提高了花的质量。使我国西红花产量每亩达到1~1.5kg。目前仅上海一地每年能提供商品西红花约700kg,既取得了经济效益,又解决了用药需要。

Tags:中药资源
alert icon
声明:
本站内容除特别署名外均整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站内信息不一定准确、全面或最新。网站内容不应成为诊断或治疗疾病的最终依据。我爱中药网提醒您,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Ad Here!

ad

发展中医药是历史的选择

By:admin

什么是八纲辨证

By:admin

中医基础:气

By:admin

《黄帝内经》

By:admin

中医学之“阴阳”

By: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