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功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组成均依赖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在脏腑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导下,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气直接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一是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血液的化生物质基础,是血液和组成成分。二是气化作用,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原动力,可促进脾胃从饮食中摄取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液。三是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心肺将精微物质转化为血液,都离不开各有关脏腑的参与。因此,气的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充足;气的虚亏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易于导致血虚的病变。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2.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的运行的原动力。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因此,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反之,气的亏少则无力推动血行,或气机郁滞不通则不能推动血行,都能够产生血瘀的病变。

3.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如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病变,临床上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

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的三个方面体现了气对于血的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化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1.血能化气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人体脏腑、肢节、九窍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这些部位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血虚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

2.血能载气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血液虚少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而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地丧失,往往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血能养气与血能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一)气能生津

气是津液生成主要物质和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化生津液以输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胃等脏腑之气充盛,则化生津液的力量增强,人体津液充足。如若脾胃等脏腑之气虚亏,则化生津液力量减弱,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治疗时往往采取补气生津的法则。

(二)气能行津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脾、肺、肾及三焦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津液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此后,通过代谢所产生的废液和人体多余的水分,都转化为汗、尿或水汽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输布转化及排泄的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称为“气不化水”。临床上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是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三)气能摄津

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奏的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例如,卫气司汗孔开合,固摄肌腠,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肾气固摄下窍,使膀胱正常贮尿,不使津液过多排泄等等,都是气对于津液发挥固摄作用的体现。如若气的虚亏,固摄力量减弱,则会出现诸如多汗、自汗、多尿、遗尿、小便失禁等病理现象,临床上往往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四)津液化气

由饮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脏的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并为气提供营养,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津液亏耗不足,也会引起气的衰少。

(五)津液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定导致气的损耗,例如暑热病证,不仅伤津耗液,而且气亦随汗液外泄,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的气虚表现。而当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之为“气随津脱”。清代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痰饮》也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因此,临床中在使用汗法、下法和吐法时,必须做到有所节制,中病即止,勿过多使用而导致变证。

由于津液是气的载体,气依附于津液得以运行,因而津液输布代谢正常,则气机调畅,谓之津行则气行。而当津液输布运行受到阻碍时,也往往会引起气机的郁滞不畅,谓之津停则气滞。“津停气滞”与前面所述“气不行水”的病理变化是互为因果的,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因此临床中为了提高疗效,必须将利水药与行气药同时使用。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化生、互相补充的关系。病理上,三者之间也往往发生互相影响。这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于“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之中。

(一)精血同源

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先、后天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如肝精、心精分别融入肝血和心血之中,则化为肝血和心血;脾精即脾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其中的精专部分化为营气,清稀部分化为津液,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肾精在肝肾之气的推动作用下,入肝而化为血。先、后天之精充足,脏腑之精充盛,则全身血液充盈。

由于肾为藏精之脏,故肾精化血的意义更为重要。肾精化血,荣养头发,故称发为肾之外华,又为血之余。因此,肾精亏耗则出现血虚病证表现,同时也有头发枯槁脱落之候。

血液以后天水谷精微为主要生成来源,肾精赖后天水谷之精不断充养,血液也可化生为精,以不断补充和滋养肾之所藏,使肾精充实。故血液充盈则精足,血液虚少则精亏。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既可称为“精血同源”,也可称为“肝肾同源”。

(二)津血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中焦水谷化生的津液,在心肺作用下,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变化为血。如《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其次,布散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也可以不断地渗入孙络,以化生和补充血液。如《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因此,当饮食水谷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或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烫伤时,脉外津液不足,不仅不能进入脉内以补充化生血液,脉内的津液成分反而渗出脉外,以图补充津液的亏耗,因此导致血液的亏少,以及血液浓稠,流行不畅的病变。此时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进一步耗伤,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汗者无血。”

血液行于脉中,脉中津液可以渗出脉外而化为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有利于津液的输布代谢。其中,津液可化为汗液排泄于外,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如若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此时,不能对失血者再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伤寒论》中也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

总之,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脉中脉外,有进有出,有分有合,就是津液与血液互相转化的生理病理基础。


附:研究进展

1.关于精概念的研究

近些年来,对精的概念内涵及其与气的关系有较多的讨论,提出:①在中医学中,精与气是相对等的独立概念,精不包涵气,气也不包涵精。在人体中,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获得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气由精化,是生命的维系。②中医学的精与古代哲学的精在概念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是有关人体生命的具体概念,源于古人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后者是有关宇宙本原的抽象认识,源于“水地说”。③精藏于五脏的概念。五脏皆藏精,非独肾脏。由于肾藏先天之精和部分后天之精,故强调肾为藏精之脏,但不能否认其他脏腑也藏精。脏腑之精是化生脏腑之气的物质基础,脏腑之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

2.关于气概念的研究

近十年来,对气的概念统一规范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明确强调气是物质概念。气是一个有质的基本物质,但是肉眼不易直接见到,因此这种无形之气不同于精、血、津液所具有很容易被察觉的形质.而只能看到气的运动变化所引起的种种生理病理现象,所以气的物质性易于被忽略。气是一种能够发挥功能作用的物质,而不指为功能活动,虽然气的表现形式不一,但基本含义只有一个,不能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含义。

中医学从气的运动中来察觉气的存在,为突出气的运动性,有人追溯了“气机”一词的产生背景,认为其概念的产生受到宋元哲学思想影响和适应临床应用所需,故将“气机”也指为人体中运动不息的气,即人体中升降浮沉出入周转维系生命活动的气。

为了全面表述气的生理功能,有人引用了古代哲学“气分阴阳”的概念,将人体之气分为阴阳二气:具有推动、温煦、兴奋、升发等作用的部分称为阳气,具有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作用的部分称为阴气。阳气与阴气的作用对立统一、协调平衡,气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脏腑经络的功能才能正常进行。过于强调阳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忽视阴气的宁静、凉润等作用,是“重阳”思想的反映,与阴阳平衡协调思想是相悖的。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其显示对人体生命观富有指导实践价值的特色有以下四个方面:①一元多体,人与天地相参。②气化变易,生命恒动,有气则生,无气则死。③体用不二,气之体与气之用不可分割。④强调整体,生克制化。

进一步而言,气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促进免疫组织和免疫细胞的形成,发挥了调节免疫平衡,确保免疫功能稳定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与精、神的密切关系组成了维持生命系统代谢的精、气、神三大要素。精气神学说与现代生化代谢中物质一能量一信息自组织系统存在着特异的逻辑关系和有趣的理论重叠,精气神是生命体系维持其高度有序的涨落机制的终极基础。因此,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身之根本。

3.关于气实质的研究

近些年来,对气实质的研究范围很广,涉及哲学、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取得一定成效,所获得数据和线索对揭示气的实质具有一定帮助。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1)气与“场”说有人认为气与近代物理学中量子场的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提出“作为万物本原的元气,就相当现代物理学中的统一场”,“元气是连续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两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即弥散态和聚集态。弥散态是元气散而未聚,未成形质,无形无象、能量密度低的本然状态;聚集态则是元气聚而成形、有形有象、能量密度高的能量激发态或能量凝聚区”。人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超级系统,存在着控制整体行为的各种分系统。但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都不足以代表人体的整体状态,而人体气(场)就处于统帅全局的最重要位置,是能代表人体整体状态的系统。人体气场是一类似于电磁场,但内涵更为广泛的无形的场。人体气场具有复杂结构。人体气场具有开放性、可变性、全息性与相关性、层次和级别性,意念的调控性、自然调控性、信息性等特性。

(2)气与“熵”说有人运用现代科学熵理论对中医学中的“气”进行了阐述。认为人体系统中,气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的概括,中医将“气”升华到了与生命互为转化的高度,气是生命的本质。中医对气的认识方法上,体现了取象运数的特点,“即将动态属性、功能关系、行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应的‘象’归为同类,按照这个原则,可以类推世界万物”,“运数之‘数’,实质上就是‘象’,它并不偏向定量,而是偏向定性”。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熵流代谢过程,气机调畅意味着人体处于低熵有序的健康状态,气是信息的载体,共有传递、保存、交换的性能,信息也可给以量的规定,从熵理论发展而来的信息论指明“信息就是负熵”。因此,以熵理论解释气的结构生理是必要的。熵涵括了气的功能与物质性,熵理论与气的关系探讨为中医学气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3)气与生物能有人从近代基础医学理论和中药药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气的实质与近代生物能学有关内容的联系,认为气与三磷腺苷(ATP)的前体物质都是食物和空气(氧),具有共性的物质基础;中医学对气的功能的认识与ATP的生物功能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气或ATP生物能都具有专一性。有人将中医学气理论与人体的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相比较,提出人体的气与人体的线粒体有许多密切关系,线粒体可能为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Tags:气、血、津液
alert icon
声明:
本站内容除特别署名外均整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站内信息不一定准确、全面或最新。网站内容不应成为诊断或治疗疾病的最终依据。我爱中药网提醒您,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relate
相关文章列表
    无相关信息

Ad Here!

ad

发展中医药是历史的选择

By:admin

什么是八纲辨证

By:admin

中医基础:气

By:admin

《黄帝内经》

By:admin

中医学之“阴阳”

By:admin